文章来源丨博物
最近,新冠肺炎的蔓延搞得大家精神紧张,与此同时,爆发于非洲之角的蝗灾,也开始慢慢向东非和南亚扩展开来。
这些蝗虫是谁?蝗灾为什么来势如此汹汹?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否会来到中国?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图片来自:@头条新闻
蝗灾来袭,它是谁?
非洲这次蝗灾的主角叫做沙漠蝗虫(Schistocerca gregaria),又名沙漠角蝗。
适合沙漠蝗虫栖息的典型生境是半干旱及干旱地区,它们通常只生活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区,范围大概覆盖了欧亚非的30个国家、16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被蝗虫侵袭的庄稼
在没有发生蝗灾的年份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沙漠蝗虫,那大概是“呆若木鸡”,这些青绿色的蝗虫性情迟钝、行为缓慢,还有些害羞,遇到同类会尽量躲避;
但在蝗虫大爆发的年份里,同样是这些蝗虫,身体会变成明黄色,兼具黑色斑点,它们的活动能力骤增,集成大群,并且会向其他地方移动。
沙漠蝗虫单独生活时的样子(上)
集群的沙漠蝗虫(下)
图片来自:wikipedia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天时地利”,导致蝗灾
在解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沙漠蝗虫生命中的重要事件。
通常情况下,那些生活在半干旱地区的沙漠蝗虫分散而居,啃食着各自活动区域内的植物,因此环境中的沙漠蝗虫总数十分有限。
交配之后,雌性沙漠蝗虫会将包含约百枚受精卵的卵荚产在湿润的沙土中,其中能有多少卵孵化,以及多久之后孵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
沙漠蝗虫的幼虫
如果环境中雨水不那么丰沛,那么就只有少数卵可以破壳而出,其中又只有少数可以健康成长。这是因为干旱环境下很多卵无法发育成若虫,若虫也不都能顺利蜕皮发育成成虫,而且半干旱地区的植物少,养活不了那么多蝗虫。
但如果雨水丰沛,蝗虫卵的孵化率就会增高、孵化时间也较短,而且沙漠蝗虫一年能繁殖2~5代,同时雨水催生出的植物也能够养活更多的蝗虫。
因此,蝗灾的爆发,一方面是因为蝗虫自身繁殖力强,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适宜。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媒体说蝗虫会持续至今年六月,种群规模会增长至现在的五百倍。
蝗虫卵
2019年是“厄尔尼诺年”,海水温度偏暖。海水蒸发量大,因此降雨量也大。
2019年下半年,非洲、特别是非洲之角地区,大暴雨频发,洪水也变得常见。
在索马里,洪水淹没了村庄
埃塞俄比亚没过膝盖的洪水
于是,蝗虫卵开始大量孵化,甚至出现了蝗灾大爆发事件。
当“社恐”的沙漠蝗虫不断地与周围的同类摩肩接踵时,它们的身体会释放一种叫做苯乙腈的化学物质。它们呼唤着同类,同时改变着自己,从社恐变得social,身体的颜色也从青绿色变成了黄黑相间。
虽然这些2.5克重的昆虫,每天只需进食和自己体重相当的植物,但别忘了这些蝗虫已经聚集成群,一平方公里内可容纳8000万只个体,它们一天消耗的食物与3.5万人的食物量相当。
降雨过后,它们的出生地又将变成半干旱地区,在遭到蝗虫啃食之后,那里的环境会变得更加恶劣,食物早已不够,“逃荒”一触即发。
蝗虫要飞到哪里去?
蝗虫群要飞去哪儿呢?我们再来掐指一算,回顾一下非洲之角周边地区的天气。
东非多国近期也发生了强降雨。2019年下半年至今,南苏丹的洪水对约90万人造成了影响;布隆迪近期的暴雨导致某些地区至少十二座山丘山体滑坡,造成27人死亡,9人失踪,10人受伤,超过240户家庭受到影响;肯尼亚的洪水也使得马拉河的水位比往年更高。可见这些地方降雨有多么猛烈。
马拉河河水漫过了桥梁
雨水过后,野生植物和庄稼也都茁壮地成长,于是不光原产的蝗虫大爆发,非洲之角的蝗虫也决定:嗯,就去这些地方了!
2020年1月,蝗灾情况分布图
这次蝗灾是肯尼亚近70年来、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
一群蝗虫可以有多达4000万只个体,一天之内可以移动150公里。蝗虫不但吃野生的植物,而且还啃食庄稼,这让1900万人直接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受自然条件、耕作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非洲的粮食产量本来就不高,这下更雪上加霜了。
2020年初,非洲南部多国也受到了飓风和洪灾的影响,让人不敢多想。
蝗虫啃食庄稼,人们用土办法驱赶农田中的蝗虫
遮天蔽日的蝗虫
蝗灾如何治理?
蝗灾的危害这么严重,人们有什么办法预防和治理吗?
还真有。
首先是要预测并遏制蝗虫的扩散。联合国粮农组织会联合多方,在蝗灾形成、爆发之时,以及抵达某一区域之前进行调查、评估和预测。因此潜在的受害国可以在蝗虫即将到达之前,地毯式地在植物上喷洒农药。
工作人员正在农田中喷洒农药
其次,还会想办法帮助当地的灾民尽快走出困境。
例如,会捐给灾民一些钱和物资,为当地人养殖的家畜提供应急饲料,再为他们提供一些种子、种植工具和技术。
非洲蝗虫会飞到中国吗?
非洲之角的蝗虫,不但向南到了东非地区,甚至还飞跃了沧海,抵达了非洲之角的对岸——阿拉伯半岛及印巴边境。
于是人们开始担心,它们会不会飞到中国来。
2019年12月,蝗虫分布图
根据中科院院士、生态和昆虫学家康乐的介绍,此次蝗灾“应该不会对我国形成严重威胁”。
实际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在和蝗灾对抗。“飞蝗蔽天,禾草皆光”曾经是常态,而现在的情况则是“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
根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时期为3.5年,元代为1.6年,而明、清两代为2.8年。
正在啃食庄稼的蝗虫
那么,现在怎么很少听说中国有蝗灾了呢?因为自建国之后,我们国家就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减小蝗灾对农业及生产生活的威胁。
中国的蝗灾防治也是主要分三个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直接灭杀”之外,还有另外两种:
一是生态改造(修复),即因地制宜调节水位、改良植被。例如在四川甘孜等地因地制宜种植沙棘等植物,适当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蝗虫发生率。
沙棘
二是生物防治,即以生物的办法治理蝗灾。
在蝗灾中低密度的地区,特别是远离水源、保护区和畜牧业养殖的地区,利用绿僵菌和微孢子虫等微生物防治办法,释放组织蝗虫聚集的物质,甚至对蝗虫的基因进行改造。
感染绿僵菌的蝗虫
在新疆、内蒙等地,因地制宜依靠散养鸡鸭或招引野生鸟类——粉红椋鸟,来防治蝗虫。想必,更多的野生动物,例如蝙蝠和果子狸,也会不计前嫌、毫不吝惜地帮助人类消灭蝗虫、维持生态平衡吧!
康乐院士还表示:“实际上,我们已经与非洲科学院和有关国家的科学家取得了联系,正在洽谈合作事宜”。
粉红椋鸟防治蝗虫
希望非洲能尽快渡过这次蝗灾,今后也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最后,我们来看一段我国的“养鸡斗蝗”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