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河北大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 媒体关注
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
来源: 《工人日报》 时间: 2015-08-21 10:45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脚步越迈越疾,当通州区作为北京市副中心成为定局时,谁是疏解出京城的“那一类”已然明确。7月16日,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大城市病”,必须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先导和突破口。

得益于首都这个特殊身份,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因聚集大量优势资源而快速发展,当时,北京不仅定位于政治、文化中心,还必须是大工业城市。这个千年古都就从消费型城市变为了生产型城市,并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重型工业的代表,当属首钢。而北京产的牡丹电视、雪花冰箱等著名品牌,也曾进入千家万户,沉淀在一代人的记忆里。

然而,烟囱林立的都市面貌,终归有违现代化首都形象,还伴随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北京掀起一股工业外迁潮,最著名的,还是首钢,因为它,曹妃甸这个籍籍无名的小地方,一跃而成钢铁重镇。其他如纺织、家电制造等产业,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出局。在此过程中,北京工业也完成自己的“腾笼换鸟”,建立起电子、医疗、汽车制造等新型产业。但在制造业方面,北京还是形成了“大而全”产业体系,有些行业存在聚人多、占地多、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问题。 北京并非特区,毫无疑问应该拥有自己的经济,但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构、走怎样的发展路径? “北京城市的发展,将告别聚集资源求增长的路径依赖,走出一条疏解功能谋发展的新路。”卢彦说,去年7月,北京制定出台《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明确了新增产业和功能的底线。对于存量,卢彦给出这样的答案:坚决退出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北京市已经确定到2017年要退出1200家污染企业,实现重点工业污染行业调整退出目标。

疏解功能也就是疏解资源,这项工作,放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规划下。卢彦说,疏解转移要按照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定位来实施。既有通过政府间合作实现的集中疏解,也可自主选择疏解地。截至目前,北京地区向河北转移的工业项目超过80个,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达产以后能形成2500亿元的产能。

“大城市病”和人口集聚高度相关。据媒体报道,北京市88家三级医院年诊疗人次超过2亿人次,儿童医院、天坛医院等全国知名医院中,来自北京之外的患者就诊比例超过70%。 为此,北京除疏解一般性制造业之外,还将疏解另外三类:区域性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 “行政功能疏解对带动其他功能疏解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聚集通州,加快规划建设市行政副中心,这方面工作也在积极稳妥、抓紧推动。”卢彦说。截至目前,动物园、大红门等市场商户正在向河北疏解;北京市属高校、医院向中心城外疏解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中推进。

7月16日,交通运输部官员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已经通过审批,近期即将印发。之前,就在10日,从北京到天津蓟县的全国首条由县域始发至北京的城际铁路列车已经开通;2日,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发布的消息显示,京津冀之间今后将由27条城际铁路线路联通,总规模达到3796公里,“轨道上的京津冀”徐徐拉开了开建大幕。(杨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