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 名字的困惑:无"莨"的香云纱
(文/许伟明)
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里,提到日本雪乡的一种丝绸衣服,叫绉纱。绉纱在冰天雪地里完成。农民们在雪地中缫丝、织补,又在雪水里漂洗,晾晒也是在盐场一般的雪地上进行。制成的衣服在夏天穿,据说特别凉快,因为有来自冬天的沁寒。同样逻辑的做法,在别的地方也有。中国广东珠三角也有丝制面料莨纱、莨绸,现今被人们习惯统称为"香云纱",它们的晾晒染整过程中,使用了泥土的附着。也此被视为非常爽滑的面料。
香云纱是个好名字吗?
和冼达峰聊香云纱时,总会涉及到命名的问题。别人说起"香云纱",他总要进行一番纠正——较合理的名称应是"莨纱绸"。简单地说,就是将纱和绸,用一种叫薯莨(读"良")的植物的汁液染过后,加以一定处理,就成了莨纱和莨绸。香云纱就是莨纱的别称。但现在,人们习惯用"香云纱"定义所有的莨纱绸。冼达峰认为这种叫法是不对的,因为纱绸不分、以偏盖全。考虑到名字很多时候是一种惯用称呼,有时候我觉得他在这个问题上过度纠结。
但若从文化认知的角度上来看,我又认为冼的较真其实值得尊重。他经常向别人举例,日本寿司在中国依然叫寿司,这个命名里体现了日本的餐饮文化。然而"香云纱"原本并非珠三角本土的叫法,它属于外来的名字,现在却强加到晒莨染整工艺头上——而原本珠三角人就是习惯地叫莨纱、莨绸的。多数人觉得"香云纱"是个好听的名字。而冼认为,以"莨纱绸晒莨染整技艺"取代"香云纱染整技艺",更有利于人们正确认知这一片珠三角面料,也更接近其本原面目。
冼达峰老家是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那里以轻纺而闻名,号称面料名镇,也是香云纱的起源地。他的母亲从事香云纱的生产制作,他也不例外。他在佛山市区目前最时尚的岭南新天地开了一家专卖香云纱的店,但他却不说自己卖香云纱。从店子"苏莨记"的牌号,就可以看出他在命名问题上的坚持。
问题就在于"莨"。"香云纱"这个名字除了纱绸不分外,也没有体现"莨",而"莨"这个字,能够反映其工艺的核心部分。如果我们参照蜡染、蓝靛染、扎染等染整方式的命名——他们在名字上就标明工艺最独特的部分。而"香云纱"这个名字本身是看不出它和"莨"之间的关系。
"莨"是什么。它是一种藤本植物,全称是薯莨。长年生长在地下的茎块很像芋头,外表紫黑,内部棕红,茎面带刺。将它的根茎绞碎,加水,得到一种偏红的液体,含有胶质。用手去接触这些薯莨汁,感觉很粘稠。人们用它来对丝织品进行晒莨染整,看中的是薯莨里所含有的"单宁"成分。薯莨主产于两广、湖南、浙江,并以广东肇庆绿步、广西龙州一带产的为最佳。
纱经过晒莨染整后叫莨纱,绸经过晒莨染整后叫莨绸,合称为莨纱绸。纱和绸的主要区别在于织法的不同,纱是以提花手拉机织成的纱罗组织织物,绸的是以平纹手拉机织成的平纹织物。此外,珠三角人还拿薯莨汁来处理棉布,不过工序有所不同,后来的名字叫"红莨布"。
传说由于莨纱做的衣服穿在衣服后,走起路来声音响,且名气也响,所以叫"响云纱",后来的人们根据谐音叫"香云纱"。另一个版本的说法是,上海人一开始把莨纱称为"香烟纱",那时香烟的颜色暗黑和莨纱很近,后来又拐成"香云纱"。很奇怪的,到后来,人们再说起香云纱,就涵盖了莨纱和莨绸,乃至把莨布给包含了。
而且市场上也有很多人有意在利用这种命名上的混乱,对莨纱绸进行不真实的包装。例如,过去人们称香云纱是"软黄金"。现在的人们把"软黄金"的比喻说成是形容这种材质特别贵重的意思。但事实上,"软黄金"是对莨纱在一定褪色之后的颜色的比喻。冼达峰说,他没有贬低莨绸的意思,莨绸也是好东西,但是这种把错误的命名和错误的宣传一旦结合一起来,会把莨纱莨绸的本来面目变得模糊不清。
冼达峰对名字的坚持,目的在于:人们需要对莨纱和莨绸的认识应该符合实情,而不应该用"香云纱"去编造不属实的属性。例如说香云纱非常透气,但丝绸本身就具有透气的特性,和晒莨染整关系不大;说香云纱非常贵重,但从现在很多穿得极破的旧衣服来看可推测,过去其实很多普通百姓也穿得起——大富人家怎么会把衣服穿得很破烂呢。我们不能用以"香云纱"改名之类的办法去把莨纱绸神化,应该看到它真实的面目。让莨纱绸的面料能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这才是对它最好的传承。
2008年,莨纱绸的晒莨染整工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为"香云纱染整技艺"。很显然,在上了国家级的榜单之后,"香云纱"这个名字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不过冼达峰一直做着各种看似徒劳的反对,最后他告诉我,"无所谓,反正我做的东西,是莨纱就是莨纱,是莨绸就是莨绸。"